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,网络应用已深度融入大学生日常,但钓鱼诈骗、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多,威胁学生信息安全与财产权益。值此网络安全宣传周之际,为帮助广大大学生提升网络安全防范意识、掌握实用防护技能,特推出本指南,为校园网络安全保驾护航。
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
1.钓鱼诈骗:伪装成官方平台(如银行、购物APP)发链接或短信,诱导你填账号密码、银行卡信息,比如“快递丢失理赔”“账号异常冻结”的短信链接;
2.恶意软件:点开陌生文件(如后缀为.exe的压缩包)或链接后,手机、电脑被植入病毒、木马,不仅会偷存聊天记录、照片,还可能操控设备转账;
3.公共WiFi陷阱:商场、车站的无密码“免费WiFi”,可能是黑客搭建的“山寨热点”,连接后你的支付信息、浏览记录会被实时窃取;
4.个人信息泄露:在不明网站填手机号、身份证号,或朋友圈晒车票、快递单,信息可能被倒卖,进而收到诈骗电话、垃圾短信。
网络安全防范措施
1. 密码别“偷懒”:重要账号(银行卡、支付软件)用“大小写字母+数字+特殊符号”组合,不同平台别用同一组密码,每3-6个月换一次;
2. 链接文件“慎点慎下”:陌生短信、群聊里的链接不轻易点,不确定的话先复制到浏览器查风险;陌生人发的“文档”“安装包”一律拒绝下载;
3. 公共WiFi“辨真伪”:优先用手机热点,若连公共WiFi,先问商家“官方名称”(如“XX超市-官方WiFi”),且不在此环境下转账、登录银行APP;
4. 个人信息“不外露”:非必要不填身份证号、家庭住址;晒图前打码(如车票上的姓名、快递单上的电话);手机APP别乱授权“位置”“通讯录”权限;
5. 旧设备“清干净”:转卖旧手机、电脑前,用专业软件多次擦除数据(或恢复出厂设置后存满无关文件),解绑支付软件、手机号再处理。
大学生如何防网络诈骗
1.警惕“校园相关诈骗”:收到“教材费补缴”“奖学金申领”的短信,先找辅导员、教务处核实,别直接点短信里的链接;有人冒充“学长学姐”卖复习资料、推荐兼职,先在班级群确认身份;
2.二手交易“走正规渠道”:在校园群买二手物品,别私下直接转账,优先选“面交”或学校官方二手平台,避免“付款后被拉黑”;
3.兼职别信“高回报”:“足不出户日赚200元”“刷单返利”的兼职全是骗局,一旦要求你先交“押金”“会费”,立刻拉黑;
4.社交平台“少暴露”:别晒课表(会暴露姓名、学号、上课时间)、宿舍定位,不随意加非官方校园群,尤其是要求“绑定手机号”才能进的群。
网络安全没有“旁观者”,不管是日常上网还是校园生活,多一分警惕,就少一分风险。让我们一起筑牢校园网络安全的“防护墙”,让网络便利真正服务于学习和生活。